2010「庚寅年府城媽祖文化節祝壽華會」府城16家媽祖廟古禮祭祀大典(4/24~4/25)
4月24~25日 府城16家媽祖廟古禮祭祀大典
農曆3月23日適逢媽祖聖誕,市府自93年起,結合府城16家媽祖宮廟,以整合 行銷方式,籌劃一系列府城媽祖文化節活動,從甲申、乙酉年媽祖迎壽華會,至丙戌、丁亥年媽祖會香大典,延續至戊子年媽祖之光大型晚會的舉行及己丑年的祝壽 華會,讓市民及觀光客瞭解府城媽祖對台灣宗教文化之貢獻,使全台皆知府城是媽祖信仰最精采的區域。
有鑑臺南市政府媽祖文化節活動行之有年, 今年持續辦理媽祖迎壽慶典,同時推廣各項文化活動,由臺南市大家長許添財市長兩天全程參與祝壽,每間媽祖廟宇皆採用府城傳承已久的媽祖古禮儀式作祭拜,每場祭拜,皆先由藝陣表演熱鬧開場,緊接著由開路鼓及身著漢服的挑夫,依循古禮準備壽桃、八仙綵、水果等壽禮,由臺南市大家長許添財市長帶領信眾獻禮祭拜, 這樣的古禮祭拜可說是意義重大。
今年邀請的陣頭有跳鼓陣、祥獅陣、龍陣、什家將、電音三太子、Q版巧虎、千里眼、順風耳等民藝陣頭表演。專業及文化素質的要求搭配,期望藉由文化的加入,提昇府城寺廟展演的素質,更期能帶給市民耳目一新的藝陣展演。
庚寅年府城媽祖文化節祝壽華 會,16家宮廟簡介及祝壽路線如附表。歡迎民眾踴躍參與,千萬別錯過府城年度的文化盛事,一起向媽祖祝壽!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發稿 人:陳耀堂聯絡電話:06-2692864轉603
活動簡介: 4/24(六)13:30參拜順序:文靈宮→新寮鎮安宮→公塭萬安宮→三郊正統鹿耳門聖母廟→鹿耳門天后宮→安平開台天后宮→鹽埕天后宮。4/25(日)13:30 參拜順序:烏橋新南宮→三郊營仔腳朝興宮溫陵廟→金安宮→三郊鎮港海安宮→媽祖樓天后宮→開基天后宮→檨仔林朝興宮→銀同祖廟→ 祀典台南大天后宮。
活 動時間: 99/04/24~99/04/25 13:30~17:00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合 辦單位: 祀典台南大天后宮、烏橋新南宮、銀同祖廟、公塭萬安宮、新寮鎮安宮、三郊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三郊鎮港海安宮、三郊營仔腳朝興宮溫陵廟、檨仔林朝興宮、安平 開台天后宮、開基天后宮、媽祖樓天后宮、鹽埕天后宮、文靈宮、鹿耳門天后宮、金安宮承辦單位: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資料出處:台南市政府
庚寅年府城媽祖文化節市長前往各宮廟祝壽路線表
活動時間:99年4月24日 農曆3月11日(星期六)
參拜順序:文靈宮→新寮鎮安宮→公塭萬安宮→三郊正統鹿耳門聖母廟→鹿耳門天后宮→安平開台天后宮→鹽埕天后宮。 13:20文靈宮廟前集合13:30(文靈宮)文成五街→左轉海安路→右轉北成路→左轉北安路→左轉長溪路14:15(新寮鎮安宮)→左轉公學路→十二佃路→左轉安興街15:00(公塭萬安宮)→左轉公學路→左轉城北路→右轉城安路15:35(三郊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安中路→右轉安明路→右轉北汕尾三路→右轉媽祖宮路16:10(鹿耳門天后宮)→右轉北汕尾路→右轉四草大道→左轉安北路→右轉同平路→左轉安平路16:55(安平開台天后宮)→安平路→右轉平生路→安億路→左轉平豐路→左轉健康路→右轉金華路→右轉鹽埕路17:30(鹽埕天后宮)。
活動時間:99年4月25日 農曆3月12日(星期日)
參拜順序:烏橋新南宮→三郊營仔腳朝興宮溫陵廟→金安宮→三郊鎮港海安宮→媽祖樓天后宮→開基天后宮→檨仔林朝興宮→銀同祖廟→祀典台南大天后宮。 13:20烏橋新南宮廟前集合13:30(烏橋新南宮)→府前路→左轉金華路→左轉民生路13:55(三郊營仔腳朝興宮溫陵廟)→右轉臨安路→右轉成功路→右轉金華路14:20(金安宮)→金華路14:45(三郊鎮港海安宮)→右轉民族路→左轉康樂街→15:10(媽祖樓天后宮)→右轉成功路15:35(開基天后宮)→左轉西門路→左轉中正路→右轉忠義路→右轉友愛街16:10(檨仔林朝興宮)→右轉忠義路→左轉府前路→左轉城隍路16:35(銀同祖廟) →左轉民權路→右轉西門路→右轉民族路17:05(祀典台南大天后宮)。
府城媽祖文化節16家媽祖公廟簡介
一、開基天后宮開基天后宮一名由來已久,大正十五年(1926)重修碑記即名「開基天后宮碑記」,且稱「台之有天后宮廟,其開基建自康熙時代,由湄肇立於鎮北坊...」,即以本廟為府城最早建立之媽祖廟,故冠「開基」二字。因相對於官建之大天后宮,故清代除以天后廟稱呼外,也稱為「小媽祖廟」,或冠上地名叫「水仔尾媽祖廟」,本廟創建約在永曆十六年(1662),或更早年代。廟中端座在正殿神龕內的主神媽祖,僅高約一尺,民間認為即是當年隨船來台的神像,俗稱「船仔媽」,神像背刻「明崇禎十三年(1640)」,足證此一年代先民渡海來台,渡過台江內海於德慶溪口禾寮港上岸,遂於此地建廟開基,廟貌建築精巧,神明法像慈悲,堂上高懸古匾,龍柱潔勁有力,由於歷史悠久,文物甚多,為台閩地區第二級古蹟,新近整修完峻,廟貌巍然一新,古風依舊。
二、鹿耳門天后宮1661年郡王鄭成功拓台聖地,供奉鄭王國姓爺座艦「鹿耳門媽」,為著名之宗教觀光聖地。「鹿耳門」為明清台灣對外唯一往返渡口,為「台郡三郊公局」管理處。1720年陳文達著《臺灣縣志》:「在鹿耳門,媽祖廟康熙五十八年(1719)各官捐俸同建,前殿祀媽祖...」。是為目前所最早史紀,爾後仡次修建,並增建文武館,為往來官員商旅「候汛守風」之所,故香火鼎盛,嘉慶五年(1800)總鎮愛新泰重修;咸豐五年(1855),台灣總鎮府邵連科與曾元福各官暨三郊公局等商賈捐資重興;同治十年(1871),曾文溪改道,天后宮遭沖毀,「開基媽祖」金尊幸賴庄民林贊、林硯、林白等奮勇救出,暫祀民家,由爐主值年奉祀。民國三十六年(1947)再重建,民國六十六年(1977)復重建,始成今貌,全名為「鹿耳門天后宮」。本宮自1994年致力舉辦新廟會文化,成果斐然,為提升寺廟優質化之典範。
三、文靈宮本廟位於今文元里。舊名紅目寮,日治時期易名為文元寮,光復後重編為文元里至今。為往昔台江內海濱海之地,處古台南府城北門外燕潭所滙出形成文元溪之河口沖積區域。文靈宮主祀天上聖母,早期是由吳、楊兩家發起,並往北港朝天宮迎請香火雕刻金身,每年卜選爐主輪請供奉,遂每年都會前往北朝天宮進香,合祀神明李府千歲,則是有人擬將王爺神像拋棄,王姓里民敬神至虔,用13尾鰱魚苗交換回家安奉。觀音佛祖則是向府城柱仔行分香塑造,大正十年(1921),境民為感神恩,共同發起里民群策群力在現址建立公厝,將全部神像安奉其內,並兼里民私塾學堂之用,光復後,民國三十八年信眾再度修建新公厝,落成名為文元堂,後因地方發展迅速,人口增加,於民國六十七年易名為文靈宮,並成立管理委員會,七十年(1981)重新改建,於七十二年(1983)改建落成。
四、公塭萬安宮係由西港蚵殼港萬安宮分香至公塭仔所建之廟,蚵殼港本部落有四角頭,公塭部落為期中一角頭。創建初期為竹屋茅之庵堂;祀有天上聖母、溫府千歲、楊太師等神祇。同治十年(1871),曾文溪改道,洪水沖毀村落及廟宇,僅溫王爺神像中流砥柱,未被沖走。災後重建,雕塑媽祖金身,以祀典大天后宮之媽祖為『血脈』,並擇定三月三日雕塑。至昭和八年(1933),由黃吉、黃瑞、蔡文等發起重建,依照原名萬安宮;光復後又由林全藻、林榮華、李文興等發起重建,於民國五十八年(1969)告成。歷經三十餘載,廟宇老舊年久失修,時會漏雨故不得不重建,是時,由本宮管理委員會及本庄全體戶民共同提議重建事宜,即於民國八十八年(1999)十二月五日放樣動土至民國九十年(2001)十二月十九日安座大典終告完成,萬安宮第四次重建即為現貌。
五、媽祖樓天后宮媽祖樓天后宮座落之處為今成功路與海安路西南側,此地原為清代台灣軍工道廠之出口河道,名為「哨船港」,亦是台灣府城西坊外五條港北方河道,廟址原是一供水手休息之工寮,相傳先民自大陸移居斯地時,由湄州攜媽祖香火來到本地,將香火安放在工寮閣樓上,未幾其人離去而把香火遺下,其後里民及往來五條港之船隻於常夜間看見香火發出毫光,引導船隻平安航行,眾皆驚異非常,紛謂乃媽祖靈威顯象之故。遂於乾隆二十年(1755)鳩眾集資建廟,以媽祖香火安奉閣樓上,故而命名為「媽祖樓」,創建者不詳,今廟貌古意盎然,正殿之銅鑄龍柱與後殿礦石龍柱皆為工藝瑰寶,廟壁石碑敘述道光年間建廟過程,鳩資集材,百工匠作,鉅細靡遺,讀碑之時恍若神遊古境。
六、新寮鎮安宮據民國六十一年〈重建鎮安宮碑記廟碑文〉記載,本宮奉祀媽祖源自清康熙丁卯年,由泉州府南安縣水頭鄉鄭獻祥祖奉請聖像率族人及鄉親渡台,初散居於西港中州等地方,後遷住口寮,迨嘉慶十八年(1813)再由鄭強、鄭彰、鄭海、謝雲及林、黃、陳等族人移住現址,從事墾拓謂之新寮庄結社創之初,乃將聖像奉祀于鄭姓祖厝,制咸豐元年(1851),始由黃老先生、鄭錦、鄭件、鄭讚等發起建築公厝以奉祀之,回憶本宮,媽祖自渡臺以來時顯神蹟庇佑庄民,尤其在滿清時代政治窳敗治安不良秩序紊亂,常有盜賊犯境以及庄中大小事情咸依神靈指示進行,使庄民得以安居樂業成為本庄信仰,聖神至昭和四年(1929),公厝狹小有失崇祀,由主事者鄭春吉等人發起,擴大規模改建為廟宇,始名鎮安宮。歷經四十餘年,居民日益榮盛因廟地過低有碍觀曕,里民乃提議重建。於民國五十八年(1969)六月成立重建委員會,至六十一年(1972)十一月廿六日重建慶成,到九十二年(2003)廟內重新整修。
七、安平開台天后宮安平開台天后宮之媽祖,係明鄭時期由湄州迎奉來台者。考證清代纂修方志,康熙三十年(1691)前後的蔣毓英《臺灣府志》,康熙三十五年(1696)高拱乾《臺灣府志》與康熙五十九年《1720》陳文達《臺灣縣志》皆記載本宮原稱天妃宮,位於安平鎮渡口,卻無創建年代,又據《台南州祠廟名鑑》所載,安平天后宮之創立年代為康熙七年,即永曆二十二年(1668),位於安平渡頭,今石門國小址,為鄭經改荷蘭教堂為媽祖廟,以供軍民崇祀。本廟創廟甚早歷經明鄭、清代,地位崇高為安平公廟,分靈廟宇眾多遍佈全台,光緒二十一年(1895)乙未割台,本廟駐守兵勇慘遭日軍殺戮,血濺廟堂,遂趨荒廢,媽祖神像分祀安平六角頭廟,原廟址被改設為安平公學校,迨民國五十五年(1966)地方父老發起重建廟堂於安平古堡前,才將三尊媽祖寶像重供安平開台天后宮。
八、烏橋新南宮新南宮的前身是台南縣七股鄉西寮村的陳甲乙先生於明治三十二年(1899),前往北港朝天宮分香的一尊大媽祖至此奉祀,至大正十五年(1926),台南運河開通,由於神威顯赫,保佑鄉里信眾平安,暨運河船隻進出順暢,漁貨物頗豐,頗得當初討海人信仰,遇出海時就到廟奉香祈求出海平安,當初由邱煌先生自己捐出自己住屋供媽祖暫奉之。由於本地築木橋,以利通行,因為防水漆黑色柏油,通稱烏橋,遂稱之「烏橋媽祖」。民國八十四年(1995)維新董事長吳真先生經由信徒推薦為主任委員,感念媽祖神恩廣澤私人購地興建廟宇,信眾集資興建於八十七年(1998)全部竣工,因為於新南路上(現為府前路二段),故名新南宮,廟方主事因應時代朝流建環保金爐,維護環境品質堪為表率。
九、鹽埕天后宮鹽埕天后宮創建於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台南州祠廟名鑑》,廟地歷經數次遷移,約於同治年間由楊姓人士倡議移建至日新溪口東岸,今日新國小內。日治時期明治三十五年(1902)信徒發起重修,及至昭和五年(1930)因擴充教育設施,日人徵收廟址為校地,而以學校旁公有地交換遷建號至今。鹽埕天后宮所在地位於台南市南區鹽埕路,後為日新溪舊河口,古名「帆船港」係運鹽港口。此地之原名即為「鹽埕」,是台南府城外一個著名的小村落。此地原接近台江內海邊,明鄭時期陳永華在此闢鹽場,是台灣第一處製鹽地區,日治時期在本庄擴大鹽田面積,鹽皆由帆港運至安平,鹽埕天后宮成為地方信仰中心。日昭和五年(1930)重修,復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及四十二年(1953)兩度增建,並於六十六年(1977)重修辦公室及鐘鼓樓,奠下於今之規模。現廟中尚存有清嘉慶年間弟子王琳敬題之木製對聯乙對及百年香爐等古物,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十、祀典台南大天后宮明宣德間(1426~1435)鄭和與王景弘艦隊因避風及取水,曾駛入台南赤崁,即今大天后宮大井頭旁古渡口附近,相傳三寶太監引湄洲香火入台奉祀,以繼宗乘,其後在寧南坊建天妃宮,迨明鄭入台,寧靖王在西定坊建王府,後鄭克塽降,王殉難前,允許住持僧聖知和尚,將王府改廟,奉祀媽祖。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灣底定,靖海侯施琅奉旨將王府改建為「台灣府天妃宮」,晉封媽祖為「天后」,欽定正名「天上聖母」,這是媽祖由天妃晉封天后的首廟,也是全台第一座官建媽祖廟,俗稱「大媽祖宮」。康熙五十九年(1720)編入祀典。乾隆二年(1737)加封大天后宮「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廟」,乾隆四十三年(1778)郡守蔣元樞重修圖說中,考識大天后宮未入版圖以前即已建造,郡城廟宇以大天后宮為最久。
十一、銀同祖廟本廟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由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銀同人士來台共同捐輸經費及材料,購買府城東安坊溝仔底原為泉州府同安人設立的同營會館遺址之土地約千坪興建,旁置小室數楹供試期士子寓,並奉恩准給示嚴禁毋許兵民籍端借宿勒石立於廟外遵行。本廟俗稱同安宮廳,或銀同廟,主祀神明為天上聖母、保生大帝及文昌帝君;本廟朝向迭有易動,據〈台郡銀同廟記〉所述:日治昭和十年(1935)以前座向朝北,溯久以前至少更易兩次,至日治時因市區改正計劃,恰好位於二條都市計畫道路的交會處。因在二次大戰期間遭盟機炸燬,後於民國四十六年(1757)於原址重建,八十八年(1999)臺南市政府開闢道路拆除原建物,後在剩餘後半廟地內,依照原貌,於新闢城隍街前,以鋼筋水泥重建。
十二、金安宮本廟位於五條港兌悅門北側,古名中街頭西側,初時為草寮搭建,於清乾隆年間由商人自福建金川,迎奉開基二媽至此祈佑平安,之後又有金門士兵自湄洲乞求隨船而來護鎮三媽,因香火鼎盛,神威顯赫,逐為地方信仰中心,鄉里及碼頭工人感受神恩於是集資建廟,因感念金川及金門香火而取廟名為金安宮。廟內奉祀天上聖母,全台開基聖父母金身等列聖尊神,其間神靈屢顯,於此在光復後聖父母(史部天官九千歲)巡遊府城境內三年,可見神恩之浩蕩,又溫府千歲行年值科祖師癒痾蹟更震威名,廟中玄壇小法百年來侍輔神恩,以貫神職,以卑巡遊東南境土同證行道佑護群黎國泰民安。創廟年代久遠不可考僅存嘉慶石爐為最,嘉慶二十年(1817),同治元年(1862),大正三年(1914),民國三十七年(1948),四十七年(1958)屢有先人感念集資修茸;七十六年(1987)佑民收疫火焚升天,廟毀祝融金身大抵安在;七十七年(1988)臘月動土重建廟宇,歷經十二年於八十九年(2000)峻工,廟庭雄偉,神人同慶。
十三、三郊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明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登陸位於古北線尾島的北隅鹿耳門,開闢台灣,後於此建廟供奉媽祖,及至清初之時鹿耳門開港成為台灣的門戶,鹿耳門媽祖廟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由當時在台官員捐奉同建,並增建文武館,為往來官員商旅候汛之所,為三郊主祀之廟宇,故香火鼎盛。同治十年(1871),曾文溪改道,大水沖毀鹿耳門媽祖廟,神像經信徒搶救移寄五條港海安宮,台南俗諺稱「鹿耳門寄普」。而後因一艘放流的五府千歲王船漂流到土城地區,經當地信徒迎接上岸祭拜奉祀,其後五王神威顯赫,護民有術,普受信徒崇拜。日治大正二年(1913)庄民郭長、郭尾昂倡議發起,在城北里建廟稱為保安宮。至大正七年(1918)土城人士由海安宮請回寄普的鹿耳門媽祖神像奉祀於保安宮。民國四十九年(1960)保安宮改名為聖母廟,到民國六十五年(1976)大規模改建,經過七年的積極進行,宏敞的規模已使它迅即成為觀光廟宇,鹿耳門聖母廟於每年元宵節時舉辦高空煙火活動,每次皆吸引數十萬民眾觀賞,已成台南歲時盛事。
十四、檨仔林朝興宮本廟原址日治時期登記在南門町二丁目6番地,即昔日的府城寧南坊檨仔林範圍內,奉祀天上聖母媽祖,俗稱「檨仔林媽祖廟」,創立於清嘉慶年間,往北港朝天宮分請天上聖母香火雕刻金身,往昔皆三年一科往朝天宮進香與朝天宮交情深厚,本廟境內昔有台灣道署、海防同知府、海東書院、孔廟府學等衙署,神恩福澤地方眾民,是台南著名媽祖廟。本廟舊址在本里東南隅,即現今的地下停車場臨忠義路處。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軍領台以後,北白川宮親王死於該廟邊之吳厝,該處改建為七王祠,因而廟宇被迫遷建於該社北端,大正八年(1919),由於台南神社擴建,三度遷建於神社東面,昭和十年(1935)神社外圍再伸擴,廟又被徵收,遂第四次遷於銀同祖廟合祀,光復後再遷回檨仔林本址,與馬兵營保和宮池府千歲合祀重建。於民國七十二年(1983)重建三樓式建築,是為現貌。
十五、三郊營仔腳溫陵廟溫陵媽廟為福建溫陵地區來台人士所建,原在府城鷲嶺東南上橫街,奉祀來自泉州的媽祖,據嘉慶十二年(1807)《續修台灣縣志》已有溫陵媽廟之記載,可知溫陵媽廟至遲於嘉慶初年即已創立。原廟地在今忠義路第一銀行台南分行對面,係三郊集團主祀之廟,日治時期廟地因私人登記被變賣,民國五十三年(1964)溫陵媽廟遷至現址與營仔腳朝興宮合併。當時的朝興宮,僅是臨時性建築,並非正式的建築結構,屬村落型廟宇,信徒也僅二十多戶,廟內神明為媽祖、池王爺與虎爺。在兩廟合併後,由朝興宮出地,由溫陵廟斥資興建廟宇結構體,後周圍漸成街市,信眾日多,發展成今日的規模。
十六、三郊鎮港海安宮本廟顏曰:海安宮,祀天妃,依據台南市政府「台南市寺廟台帳」資料,為乾隆元年(1736),由「金永順、蘇萬利、李勝興」郊商,自湄洲奉天上聖母香火來台,並由三郊會員醵金五千圓創建。斯時西城外新鎮渡頭形成,府城三郊等貿易商,利用新淤積海埔上的港叉,開闢五條港道,與鹿耳門港道連接,因此形成是府城對外交通貿易中樞地帶,使得府城在清代是最大最熱鬧的城市,昔日「一府、二鹿、三艋舺」的俗諺因此應運而生,海安宮位於五條港各航道匯集之中心港嘴,故稱「鎮港媽」,為三郊出入船隻及碼頭工人所崇祀,香火鼎盛。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欽差大臣嘉勇公福康安,因感念媽祖庇佑渡台平亂,乃偕眾官擴建,廟廣三進,中殿祀天后,後殿祀觀音大士,敕賜二座旗杆,規模宏敞,並列祀典官廟、春秋二祭。至日治時期二次大戰時,因廟埕被借置軍用物資,因而遭盟機轟炸,廟構燬於一旦,戰後於舊址重建,廟貌堂堂,左右日月雙古井見證台南西濱陸化與五條港繁華歷史。